
分享到
新浪微博

分享到
朋友圈

分享到
QQ空间
发布日期:2023/11/07 来源: 本站 阅读量(2)
环保局竟成了“污保局”,打击污染的权力反被用来保护污染,这种问题或许存在多种解读:有可能,是环保官员跟企业主的关系十分“亲”,但并不“清”?有可能,是当地政府领导的态度明确——先保护企业,先不管生态环境,因而环保局也有无奈?
湖南省株洲市株洲县有群众实名举报,在株洲县南洲镇清水塘渡口附近,有企业长期将生产废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排湘江。引人关注的是,群众多次实名举报,企业为何还能长期偷排?(6月4日《中国之声》)
群众多次实名举报,并没有影响到企业长期偷排,是因为当地政府、环保局对这家污染企业的“偷排”问题,不但睁一眼闭一眼,而且还为污染企业“背书”。明明是企业未办任何环保手续,当地官方回应群众举报称,“该厂通过了环评审批”;明明每天都在公开向湘江排污,官方回应却称“暂未发现废水不经任何处理直排”。
当着株洲县环保局执法人员的面,记者希望株洲松本药业能出示相关环评手续。但厂方表示,没有任何环保手续,也无法提供合法的环评、现状评估等信息。记者跟随株洲县环保局执法人员现场执法时,拨打了株洲县河长公示牌上的监督电话反映情况,但并没有看到相关人员来现场了解情况。事后,也没有“河长制”的工作人员和记者联系。
株洲县环保局长曹铁祥曾对记者称,环保部门多次接到群众举报,但执法人员每次去查都没有发现问题。而湖南省环保厅执法人员现场查处后,曹局长改口称,企业的环评手续确实有问题,“这个确实是我们工作的失误。”
群众举报的违法排污,媒体和省环保厅都看见了,而本地环保局“每次查都没发现问题”,这是典型的“灯下黑”。而环保局替污染企业说谎,明明没有环保手续,却称“通过了环评审批”,直到省环保厅人员到场,才觉得谎撒不下去了,改口称“工作失误”,如此环境监管生态下,企业长期违法排污的现象也就不奇怪了。
群众长期举报违法排污,环保局不但不履行职责,却采取相反的动作,包庇保护污染企业,且不惜为此公开撒谎,此时的环境保护局,改称为“污染保护局”,是否更合适?
环保局竟成了“污保局”,打击污染的权力反被用来保护污染,这种问题或许存在多种解读:有可能,是环保官员跟企业主的关系十分“亲”,但并不“清”?有可能,是当地政府领导的态度明确——先保护企业,先不管生态环境,因而环保局也有无奈?
近来媒体连续曝出很多地方污染问题反弹,甚至有些地方一开始就是走过场应付检查。这提醒我们,污染问题不是一次或几次环保风暴能够解决的。地方环保体制机制上的问题、问责力度不够导致官员压力不够大,等等,可能都是掣肘因素。株洲县这个案例相当典型:群众举报污染,官方就说没发现——如何能解决这种问题,最值得研究。